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长沙市模具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郑建新要求:聚焦前沿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模具产业步入“快车道”

聚焦前沿创新发展  加快推动模具产业步入“快车道”

长沙市模具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郑建新出席


近日,长沙市模具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强调,全市上下要把握长沙模具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抢抓机遇、系统谋划、大力培育,聚焦前沿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模具产业步入“快车道”,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注入更大动能。

长沙市模具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郑建新要求:聚焦前沿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模具产业步入“快车道”

长沙市模具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郑建新出席。


长沙模具产业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汽车模具、工程机械模具发展势头强劲,建材、家电、塑料模具也在加快发展,初步聚集了一批“专精特新”模具企业。会上,省模具协会和晓光模具等11家模具企业负责人聚焦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工作建议深入探讨交流。

郑建新指出,模具产业被称为“工业之母”,是基础工业、配套行业、引擎产业,长沙加快培育发展模具产业链有机遇、有市场、有优势。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突出创新强链,聚焦模具行业的前沿领域,有效整合在长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创新资源,大力完善校政企协同创新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要突出数字活链,充分发挥长沙“三智一芯”智能制造的优势,支持引导模具企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不断提升模具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突出平台育链,规划建设国际模具产业园,加强调查研究,抓紧细化方案,打造产业强磁场。要突出融通延链,建立模具产业与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之间的供需对接平台和融通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上下游密切联动、各领域融通发展的新局面。要突出人才兴链,加大模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推动企业与在长高校、职业院校完善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强化人才保障。

中国是模具制造大国、消费大国,中国模具不仅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也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物质需求;不仅贡献了中国制造,而且融入国际模具制造体系,站在了国际模具舞台的中央。聚焦数智赋能,引领产业升级,数控机床、模具制造主题展区,作为2022长沙智能制造装备博览会的重点展区之一,吸引了一胜百模具、大同模具钢、德国萨尔等知名品牌亮相。可满足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军工、通讯、半导体、汽车制造、家电、电子、医疗及包装等行业的一站式采购需求,8月18-20,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不容错过。

部分图文来源:长沙晚报

湖南“智造”有实力 5家湘企入选2021中国智能制造50强

近日,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德本咨询联合发布2021中国智能制造50强排行榜。其中,5家湖南企业入选,分别是三一集团、中联重科、蓝思科技、楚天科技、山河智能。

湖南“智造”有实力 5家湘企入选2021中国智能制造50强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成为我省制造型企业抢占发展机遇的制高点和主攻方向。

发展智能制造需要“软硬结合”。蓝思科技通过自研关键生产设备和发展工业互联网,实现产线布局线体化、产品制造自动化和生产控制云端化。比如蓝宝石长晶车间上千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全部连线到云端服务器,除周期性维护操作外,完全实现大数据模型的智能化自动生产。

湖南“智造”有实力 5家湘企入选2021中国智能制造50强

山河智能的全系列智能产品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集成的“智造”模式,走在行业前列。山河智能在行业内率先实现遥控挖掘机批量工程化应用和销售,并研发推出全球首台5G+遥控旋挖钻机、5G+智能钻机等;融合智能凿岩钻机、无人矿用卡车、破碎筛分设备以及智慧矿山施工管理平台,提供成套智慧矿山装备解决方案。

湖南“智造”有实力 5家湘企入选2021中国智能制造50强

“50强”中,湖南企业占据十分之一。中国中车、特变电工、比亚迪等央企和大型企业在湖南也有智能元素闪耀。中车株机在全球率先实现转向架制造的全流程数字化,衡变公司投资新建了全国输变电行业首家5G智慧工厂。长沙比亚迪依托智造形成强大生产力,每3分钟下线一套DM-i超级混动系统的电动总成,全面配套比亚迪汽车所有DM-i车型。

6.25万辆!长沙比亚迪首季产量增长271%

据悉,长沙比亚迪是全省首家单厂产值过五百亿元的汽车企业。随着比亚迪在长沙布局的动力电池、智能终端、IGBT半导体等产业产线逐步成熟,比亚迪在长沙的总产值将加速迈上千亿级台阶。

日前,比亚迪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从今年3月起,比亚迪停止了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将更加聚焦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业务。

作为全球首个停止燃油车生产的车企,比亚迪能否凭借新能源汽车守住原有市场?在比亚迪整体转至新能源赛道后,长沙有何发展优势?带着这些问题,4月7日,记者走访了长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长沙比亚迪”)。

6.25万辆!长沙比亚迪首季产量增长271%

在底盘装配工段,工人进行整车装配最后环节的操作。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一季度生产汽车6.25万辆

  走进占地约4000亩的长沙比亚迪,厂房内生产线快速运转,一辆辆汽车满载着货品来回穿梭于各个产区,处处是热闹繁忙的景象。

  打开引擎盖检查油液位、坐进驾驶位查看内饰完整度、俯身端详车辆侧裙与轮毂……在整车装配车间静态检测产线,数名操作工人围着一台台即将下线的新能源车辆进行着最后的检查。上班刚逾两小时,工作人员就已完成了超百台新能源车的检测工序。

  “今年一季度,长沙比亚迪生产汽车6.25万辆,同比增长达271%,迎来首季开门红。”长沙比亚迪有关负责人表示。比亚迪停止生产燃油车,对于一直锚定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长沙比亚迪而言,无疑是一个发展机遇,长沙工厂生产动能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记者了解到,长沙比亚迪规划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车生产线,可生产王朝网车型秦PLUS DM-i、宋MAX DM-i、元Pro,海洋网车型海豚、驱逐舰05、e2、e3等多款乘用车,K系列、C系列纯电动大巴以及核心配套零部件。

  “技术创新是我们产销两旺的重要原因。”长沙比亚迪有关负责人表示。以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为例,作为比亚迪DM技术的第四代进化版本,DM-i动力系统可实现43.04%的热效率,位列全球首位;双电机EHS电混系统其电机最高效率可达97.5%。亏电油耗最低能达到惊人的百公里3.8L,可油可电,综合续航里程能突破1200公里,而产品的价格与同级别合资燃油车打平,甚至还有优势。这正是DM-i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市场追捧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雨花经开区的长沙比亚迪DM-i动力工厂,是目前比亚迪DM-i系统在全国唯一的生产基地,可适配生产比亚迪全系新能源车型的动力系统。

  比亚迪加速布局长沙

  “整车生产制造在雨花、IGBT项目在星沙、刀片电池在宁乡、高端电子智能终端在望城……”自2009年入驻长沙以来,比亚迪与长沙市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开始了“大满贯”式的产业布局。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长沙已快速成长为比亚迪继深圳全球总部之后,集乘用车、商用车等产品线最齐全的全球新能源战略基地;同时也是在整车、三电核心技术和智能终端等产业链最齐全的华中总部基地。

  在长沙比亚迪总装工厂的底盘装配工段,一台台AGV小车载着刀片电池缓缓驶入操作区,停在被吊在半空中的汽车正下方,在工作人员的协同控制下,AGV小车载物平台缓缓升起,将一块块刀片电池精准地“托”入车底,蓄电池装备工作便完成了。这块极具创造性的刀片电池就产自比亚迪近年在宁乡布局的工厂。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是我们持续在长沙扩大‘版图’的重要原因。”比亚迪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汽车行业智能化、电动化趋势正加速演进,作为车企龙头的长沙比亚迪更要担起发展重担,助力长沙落实国家新能源转型战略,服务国家“双碳”目标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

  据悉,长沙比亚迪是全省首家单厂产值过五百亿元的汽车企业。随着比亚迪在长沙布局的动力电池、智能终端、IGBT半导体等产业产线逐步成熟,比亚迪在长沙的总产值将加速迈上千亿级台阶。

来源:长沙晚报

力争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万亿元

湖南日报3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曹娴)装备制造业是我省万亿产业之一。近日,省工信厅印发《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8.3%。

“十三五”期间,湖南装备制造业质量齐升,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85%和11.8%,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工业的34.9%和41.8%,成为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主力军和主阵地。2021年底,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42万亿元。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分析,当前,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科技革命催生新动能等发展机遇,也面临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转型升级任务繁重等诸多挑战,朝着产业技术高端化、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组织集群化、装备产品绿色化“四化”方向发展。

“十四五”期间,湖南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地。将巩固提升五大优势技术装备,即高端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电力装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做优做强五大新兴技术装备,即环保技术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农机技术装备、智能矿山技术装备和特种技术装备;培育发展四大未来技术装备,即大型文化旅游技术装备、智能化高端医疗技术装备、智慧化城市建设技术装备和深空深海极地技术装备。

围绕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业基础再造、产业体系建设、转型升级、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抱团结伴出海和高端人才培育等方面实施八项行动。


湖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跑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近日,省工信厅印发《湖南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生态,将湖南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汽车年产量力争突破150万辆,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超过70%;培育10家以上在国内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领先的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推动湖南汽车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研发创新型转型、湖南汽车产品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变革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生态面临重塑,为湖南汽车产业突破现有格局带来希望。国家层面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的战略,为湖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启动了加速键。

为此,规划提出将瞄准整车、关键零部件、延伸产业3大重点领域,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技术在中高端乘用车及商用车上的渗透应用;重点推动新能源(含氢能源)及智能网联增量零部件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湖南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新兴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延伸发展。部署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提升、大规模示范应用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4项工程。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首提“强省会战略”提高省会首位度

彰显省会担当、加强核心引领,必须在经济发展上进一步提升“首位度”。11月25日,在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湖南省首次提出将实施“强省会战略”,正式吹响了该省“强省会”的号角。

山东、湖北、江西等省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都突出强调“强省会”,可见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只有当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形成核心增长极后,其资源配置能力、人才集聚能力、竞争话语权才能够强势跃升;只有尽快推动其由“资源集聚”向“外溢带动”转变,才能够带动引领都市圈、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只有在区域竞争中凭借强磁场赢得更多资源、政策与人才,才能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获得话语权,参与更高水平的竞争合作。
作为湖南省会,长沙不仅属于新一线城市,而且已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去年GDP突破 1.2 万亿,人口总量突破千万。根据今年5月19日发布的湖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湖南城镇化率为58.76%,长沙城镇化率全省最高,达82.60%。目前长沙聚集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湖南湘江新区等战略平台,正迎来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多个国家战略聚焦,长株潭都市圈被赋予重大国家使命,长沙发展的优势在集成、动力在增强、发展更有底气。前不久召开的长沙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更是提出了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和打造“四个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等一系列目标,未来五年,长沙经济总量要达1.7万亿元,数字产业占GDP比重超过45%;要打造一批世界级、国家级产业集群,智能制造继续领跑,科技自立自强走出“长沙路径”;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人,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等等。此次湖南省党代会“强省会战略”的提出,是对长沙未来发展的巨大支持,更是为长沙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强大动力,必将推动长沙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对长株潭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更为明显。

产业集群发展聚合新动力

产业是一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做强省会首先要做强产业。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指出,长沙要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形成“大产业集群、大企业集聚、大项目集成”的发展格局。

早在2017年,长沙便率先确立了22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既包括工程机械、汽车、先进储能材料等长沙的优势产业链,也包括显示功能器件、新一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发展势头正盛的新兴产业链,还包括检验检测、大数据(含地理信息)等具有长沙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产业链。

湖南首提“强省会战略”提高省会首位度,长沙发展迎来新机遇

工程机械是长沙首个千亿级产业,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久久为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成就了长沙“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这些全球工程机械前50强企业,大部分生产基地都在长沙,长沙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日本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工程机械总产值约占中国的27%、全球的7.2%,产品覆盖180个国家和地区。
湖南首提“强省会战略”提高省会首位度,长沙发展迎来新机遇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世界经济出现深度衰退。但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逆势上扬,集群规模突破2500亿元,规模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
跑赢行业周期的背后,是长沙工程机械巨头们把握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构建智能制造体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转型升级逻辑,补齐产业短板,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2019年至今,三一重工投资超120亿元,在国内布局36个灯塔工厂和智能产线。今年上半年,三一7家灯塔工厂建成达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大压减了车间一线装配工人数量,产能提升70%、制造周期缩短50%、自动化率提升36%。
湖南首提“强省会战略”提高省会首位度,长沙发展迎来新机遇
在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和行业赋能之下,长沙中小企业智能转型也呈现出加速前进的高质量发展趋势。目前,长沙智能制造试点企业由668家增加到1041家,其中“国字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27个,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继续深耕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产业园区是主阵地。过去五年,长沙产业园区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拥有长沙5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家长沙100强工业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31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1%;今年,长沙铺排的重大项目中,投资50亿元以上的53个项目有43个在园区……
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中大创远近日传来一则好消息:得益于企业的创新实力,中大创远的产品供不应求,今年接到的生产订单,已排到明年3月底。
在长沙园区,像中大创远这样的创新故事俯拾皆是。凭借创新,景嘉微GPU市场占比达85%,国科微SSD年出货量市场占比第一,麒麟操作系统占国产操作系统超75%,楚天科技并购世界著名医药装备企业德国诺脉科集团,成为世界医药装备行业领导企业之一。
园区已然成为长沙创新“动力源”。截至目前,长沙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31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1%。其中,长沙高新区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中位列全国第9,成为湖南唯一一个入围此榜单前十名的国家级园区。
从一个重大项目到一个产业链再到一个产业生态圈,长沙产业发展的“滚雪球”效应加速形成。随着“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勇当“领头雁”的长沙更是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发起冲刺。今年2月,长沙发布《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产业发展要由链式向集群式推进,重点打造“1+2+N”产业集群体系。近日,长沙又发布《长沙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与《关于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对该体系进行了诠释。将重点打造1个工程机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等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先进计算、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智能网联汽车、功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显示功能器件、智能终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装备、现代种业、新型合金等N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长沙将扭住关键环节,抓牢抓实产业链。聚焦优势特色产业链,优化产业链结构,抢占产业制高点,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推动融合发展。聚焦龙头引领,始终牢固树立抓链主、抓龙头的鲜明导向,大力培育、引进、支持龙头企业。聚焦科技创新,瞄准“卡脖子”领域和断链环节,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加大创新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产业生态,强化产业配套,提升就近配套率;拓展应用场景,加大对首台套装备等创新产品的应用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画好长株潭一体化同心圆

强省会战略意味着长沙在湖南全省发展特别是长株潭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带动作用。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关系会经历一个先集聚、后辐射的过程,到一定阶段后,集聚愈强则辐射愈远。
湘江北上,长沙、株洲、湘潭呈“品”字形沿江而建,三市天然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经过多年努力,长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7的面积、1/4的人口,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机构、70%以上的创新创业平台、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成为湖南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
伴随着长株潭都市圈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三市一体化“大动作”频频: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围绕“十同”制定的任务达50项之多,将协同打造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10条产业链;
长株潭一体化30大标志工程全面铺开,总投资4000亿元。芙蓉大道、潭州大道、洞株路“三干”已经实施快速化改造,长株潭城铁迈向“小编组、高密度、公交化”,“半小时交通圈”正在催生“半小时经济圈”;
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正式联手,雨花经开区联姻韶山高新区,全省首个“飞地园区”出炉,一方化解用地紧缺矛盾,一方填补智能制造空白。
实现更大空间内的资源配置,企业界纷纷抢抓机遇。中联重科与湘潭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湘潭在特种钢材、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携手打造中联重科配套产业园。三一集团在长沙投资了智联重卡千亿园区,在株洲“落子”石油装备产业园、智慧钢铁城项目,在湘潭布局有风能叶片项目。
国家战略机遇、发展平台机遇、政策红利机遇加速涌来,一个全新的大都市圈时代已然来临,有专家指出,放眼整个中国,在越来越重要的城市群及区域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城市圈“四极”勾画的菱形内核,有望诞生中国经济的“第五极”。这是长株潭都市圈的机遇,也为长沙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延伸空间,长沙可在三市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赢未来

高效的营商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强省会更要在发展环境上强,成为宜居宜业的大磁场,吸引源源不断的市场主体。因为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可以说,营商就是赢未来。
近年来,长沙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从企业最急的事着眼、群众最盼的事着手,力推效能提速、实体经济降成本、企业家权益保护、政策落地四大专项行动,通过务实的'硬措施',打造优质的'软环境'。
11月1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根据营商环境综合得分,湖南在全国省份中排名第8位,比去年提升了2位;长沙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9位,比去年提升了4位,均居中部第一。
湖南首提“强省会战略”提高省会首位度,长沙发展迎来新机遇
长沙新材料知名企业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煜对于长沙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深有感触。戴煜直言,长沙虽然地处中部,但是长沙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创新氛围,不亚于东部的发达地区。
长沙高新区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唐凯感叹,华自科技在长沙这片热土上创业、逐渐成长,是长沙良好的营商环境成就了企业今天的辉煌。“不夸张地说,长沙市尤其是长沙高新区的营商环境,我认为是最好的。”唐凯说,政府部门、园区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企业有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据统计,今年1~10月,长沙新增企业8.31万户,同比增长13.93%。截至2021年10月下旬,全市共有市场主体1329789户,同比增长15.08%;其中企业484392户,同比增长15.45%;个体户832670户,同比增长15.09%;农民专业合作社12727户、同比增长2.37%。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11月1日,《长沙市“十四五”优化营商环境规划》正式出台。《规划》目标提到,对投资、人才、资金的吸引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50%以上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80万以上,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保持中部省会城市领先水平,助推长沙加速建成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结语:

进入新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不仅要看“现在有什么”,更要看“将来靠什么”。今日之长沙,迎来了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站在了数字经济的时代风口,具备了跨越赶超的坚实基础。湖南实施强省会战略的提出,更是长沙未来发展的重大利好。
长沙要赢得未来,必须夯实先进制造业这个“压舱石”,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工程机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培育集成电路、软件、人工智能、航空(大飞机)配套、高端医疗装备、新型装备等产业新赛道,擦亮北斗规模应用的“长沙名片”。
长沙要赢得未来,必须赢得科技创新。实施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破零”行动,在高端装备、新材料、视频文创、现代种业等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推动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落户,前瞻布局类脑智能、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未来主动权。
营商就是赢未来。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零收费+帮代办”模式,促进审批服务提质、企业办事提速、项目建设提效,打造“无证明城市”。健全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争创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相信在“三高四新”战略指引下,长沙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真正的强省会,并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大步迈进。


来源:长沙发布